其他
加了香精的咖啡豆,一定劣质吗?
「今天咱们用的是什么豆子?」
「巴拿马 FST 的瑰夏,你当年拿冠军的庄园豆。」 我回答。
「太好了!对了,你尝了哥伦比亚天堂庄园的豆子吗?我要是现在去比赛,一定会选这个咖啡的。」
那一年,天堂庄园的一只「双重厌氧发酵」的咖啡,由于具有浓郁的酸奶风味在哥伦比亚 COE 卓越杯取得了第 10 名的成绩,但是在最后的拍卖中,以远超第 1 名的价格落槌,因此受到大家的关注。我当时尝了这只咖啡后,也对其不可思议的风味很感兴趣,后来还在店中上架过这个「草莓优格」系列的咖啡。只是随着我们批量使用这批咖啡后发现,这只咖啡的香气表现和一般的咖啡不一样。
并非这只咖啡不好喝或者销售不好,而是在我们坚持的精品咖啡理念中,产品信息的透明化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不能准确地告知消费者原材料的来源和处理方法,就违背了我们的理念。
后来的故事,业内很多朋友都知道,由于在咖啡生豆的处理过程中添加了某些风味物质,天堂庄园已经被哥伦比亚 COE 卓越杯禁止参赛了。而世界咖啡师大赛系列的比赛也是严禁选手使用添加增香物质的咖啡参加比赛,一旦发现就会取消比赛资格。但是市场上,类似的产品反而越来越多。
优秀的咖啡生豆烘焙后其本身复杂的化合物质在米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下能产生上千种的香气物质,是仅次于葡萄酒复杂程度的饮料。一杯优秀的咖啡可能会拥有花果、坚果、巧克力等复杂的香气和层次。而一杯不那么优秀的咖啡可能就没有那么多好的风味,平淡无奇。决定咖啡风味的因素虽然与烘焙制作有一定关系,但最主要的还是品种、产区的微气候、种植采收方式。当咖啡生豆受条件影响没有那么优秀的时候,如何通过人工手段,让咖啡生豆吸收其它的香气物质来「改造」风味,以赚取更大的利润就摆在了咖啡种植者面前。
除了制作饮料的时候添加,在咖啡烘焙的过程中添加风味物质也曾经是流行的做法。
咖啡中添加香料元素并不孤单,其它饮食历史上都有类似的习俗。
中国的传统饮料茶也具有非常悠久的增香历史。我们在开始喝茶的时候,茶也不是今天这样一种饮料,而更多的是一种食物或药物。大约起源于汉代,至今客家人、土家族人依旧保留的擂茶习俗,就会在茶里放入花生、芝麻、糯米等食材一起饮用。纯饮茶是从陆羽的《茶经》开始提倡的。随着历史上各种香料植物传入中国,一些王公贵族抱着炫富的心理,会在茶中加入诸如茉莉、佛手等香气浓郁的植物,这些植物普及后,习俗也传入民间。
除了我们传统的茉莉花茶,西方也有类似的调味茶,例如很多人喜欢的伯爵红茶就是在红茶里添加佛手柑精油熏制而成。而最近几年随着「新茶饮」火到爆的蜜桃乌龙,更是通过在茶叶中定向添加水果味的香精而制成(不要被茶里混合的少量水果干欺骗了,那些水果干本身的风味对茶的香气影响甚微)。工业化的茶产品,为了避免原料茶的苦涩,使用香精是最简单的修饰方法。
精酿啤酒中的添加物就更丰富了。德国人自夸 1516 年巴伐利亚大公威廉四世颁布的《纯净啤酒法》规定啤酒酿造过程中,只允许使用水、麦芽、啤酒花和酵母这 4 种物质,可谓是世界上最早的食品安全法规,至今仍在执行。这种说法虽有一些夸大,但是很多德国啤酒的确也是以这几种原材料为基础酿造的。但是在其它地区的啤酒,则不受这些规则的限制。精酿啤酒的实验厂家,除了在酿造中添加果汁以外,甚至会添加胡须、头发等你意想不到的东西在啤酒中进行发酵。
在饮料中添加风味是很多消费者钟爱的。但是无论是茶的制作工艺,还是咖啡,都属于饮料制作范畴,因此在其中添加配料都受到很严格的法规限制。例如我国关于茶的国家标准有上百个,严格限定了各种茶和茶饮料生产的制作工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调香茶要符合食品添加剂相关的法规规定,严格限定了可以使用的添加剂种类和用量,而且在产品标签上也要有明确的标示才行。
对咖啡消费者来说,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增味咖啡,都是自己口味的选择。如果有监管,信息透明,成熟的饮料市场会有不同的选项让顾客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一杯。对生产者来说,除了口味之外,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在咖啡生产者的那一端,如何能不被短期利益所蒙蔽,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是需要咖啡生产者、研究机构和监管部门一起研究找到规范来解决的。